蒋介石两次拒绝琉球,为何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?
1945年夏,太平洋上的硝烟渐散,日本法西斯的投降钟声已在耳边敲响。近代以来屡遭列强欺凌的中国,终于迎来洗刷百年国耻的历史时刻——作为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之一,收回被侵占的领土,成为举国上下最迫切的期盼。
1945年夏,太平洋上的硝烟渐散,日本法西斯的投降钟声已在耳边敲响。近代以来屡遭列强欺凌的中国,终于迎来洗刷百年国耻的历史时刻——作为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之一,收回被侵占的领土,成为举国上下最迫切的期盼。
1938年春天,武汉珞珈山官邸里,蒋介石把一份手写的任命名单压在玻璃板下,盯着“周恩来”三个字看了半晌,像要把这三个字烙进纸里。外面警报拉得山响,日机正沿着长江炸过来,他却先让侍从室给陈诚挂电话:“把话带到,只要恩来肯来,副部长、政务处长随他挑。”
“老蒋连士官学校都没混毕业?”台北国史馆刚解封的密电把这句话坐实了。1928年,他悄悄让驻日公使去补文凭,外务省回函冷冰冰三个字:查无此人。那一刻,南京总统府里的毛笔大概抖了一下,墨汁在“学历”一栏洇出尴尬的黑圈。
1945年重庆,一首《沁园春·雪》把蒋介石的办公桌压出了坑。 秘书送进来时,老蒋正拿毛笔给“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”改第17遍,一抬眼,看见“江山如此多娇”六个字,笔尖当场杵穿了纸。
油漆泼在陵寝外墙那一刻,像把1975年没流完的血又放出来。桃园慈湖凌晨四点,宪兵拿抹布蘸水擦红漆,边擦边骂“干,这颜色擦得掉才怪”。他们没说的是,当年老蒋灵车开进这里,沿路学生跪地哭喊“总统一路好走”,现在只剩抗议者拿扩音器喊“威权滚蛋”。
1948年冬天,南京黄埔路官邸里,杜聿明把作战图摊在茶几上,手指刚点到宿县,蒋介石忽然问:经国在上海查账怎么样了?满屋将领瞬间泄气——前线十万火急,委员长脑子里还是太子打虎。
1948年5月20日,南京总统府门口,李宗仁穿着一身挂满勋章的军服,像被拉去陪衬的仪仗兵,站在蒋介石身边。蒋介石呢?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,像个要去开董事会的银行家。照片一登报,全国哄笑:副总统成了跟班。没人想到,这只是蒋介石在选票上输给李宗仁228张后,用一根缝
1938年10月,西安城里突然冒出个怪现象:本该运往前线的磺胺药,在黑市上论片卖,一片能换一头羊。药贩们私下嘀咕:“这货是从‘官道’漏出来的。”他们嘴里的“官道”,正是胡宗南设的17道关卡——文件上写着“防奸”,实际上每道卡都要“留买路钱”。那年头,谁能想到,
1944年密支那,孙立人带着1800人啃下日军4000颗脑袋,史迪威当场喊他“中国野战第一人”。结果蒋校长一句“非黄埔”,把人家调去坐冷板凳,1947年干脆软禁,三十三年后才放出来透气。我算了下,3.3万鬼子换33年牢饭,平均一千鬼子关一年,这账赔得离谱。
1937年8月,南京一张薄薄的委任状递到延安,朱德接过来一看:中将加上将衔。老蒋在日记里写得直白——“示以羁縻”,四个字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:给名不给实,给帽不给兵,最好你们红军自己先松了绑绳。
1964年,台湾湖口装甲基地的一声枪响,打破了表面的平静。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站在台上激昂陈词,号召部队“清君侧”,而这场未遂兵变的余波,最终牵连到了早已远离权力核心的蒋纬国。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文| 方丈编辑| 幸运初审| 天坛
蒋介石把收音机关了,屋子里只剩几声呼吸和沉重的安静。下午三点多,他从广播里听到那句宣布——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”,带着北方口音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。每念到一个熟悉的名字,他就站起来,嘴里骂几句粗话。那些曾经跟着他打天下的人,有的出现在天安门广场,有的在电台被说成
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,蒋介石的名字始终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,而他的私人婚恋史,远不止三段广为人知的婚姻,更有多位女性在他生命中留下印记,这些关系或关乎亲情羁绊,或牵涉权力博弈,或归于时代遗憾,共同勾勒出他复杂的情感侧面。
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早,山城薄雾未散,临江路的报摊却已被层层人墙围住。人们抢着传阅一张油墨尚湿的《新民报》,报头下方那阔笔行草赫然写着《沁园春·雪》。词未读完,惊叹声此起彼伏,似乎连嘉陵江的水声都被压住了。
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最重要的两个文官是浙江人。分别是陈立夫和陈布雷,陈立夫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,协助处理国民党中央党务工作,在党内有较大影响力,参与国民党内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,担任教育部长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事业,如推行“战时须作平时看”的教育方针
我们都知道1945年二战后期,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:日本遭两颗原子弹轰炸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:在原子弹轰炸之前,穷途末路的日本法西斯,制订了疯狂的“一亿玉碎“方案:参战人员,包含日本本土7300万人,及满洲关东军2700万。他们企图以这一亿人为筹码,换取停战协
兄弟们,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把人间清醒”活成行为艺术的男人>李敖。
1949年8月,台北“国防部”的一纸任命令打破了退守台湾后的沉闷氛围:原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升任参谋次长,授中将军衔,由此跻身国民党军事核心决策层。
1959年12月11日,在台北的一间屋子里,有人发现62岁的郑介民躺在地上不动了,官方宣称他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,但在葬礼上郑介民的妻子柯漱芳当着众人说道,是蒋介石害死了郑介民,这句话并不是她一时冲动说出来的,而是她藏在心里很久才讲出口的。